消化道傳染病防治知識
脊髓灰質炎
1 致病病原體: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
2 傳染源:隱性感染者,、脊髓灰質炎病人。
3 潛伏期:3-35天,,一般5-14天,。
4 傳播途徑:糞-口途徑,,水源、食物污染,、手,、用具。
5 主要癥狀:可先有發(fā)熱,、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也可有頭痛、咽痛,、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癥狀,一般發(fā)熱1-4天,;之后出現(xiàn)中樞系統(tǒng)癥狀,,肌肉疼痛、多汗,、尿潴留,、麻痹、癱瘓,。
6脊髓灰質炎的危害:可遺留肌肉麻痹癱瘓,,不及時治療病死率極高。
7易感人群:14歲以下兒童及未免疫接種40歲以下成人,。感染后產生持久免疫力。
8隔離治療:發(fā)病第一周呼吸道隔離,,第二周期至40天消化道隔離,;無特異治療方法,主要為對癥及康復治療,。
9 預防:1)管理傳染源: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病人住院隔離治療;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水源,、飲食,、糞便管理,人群養(yǎng)成良好的公共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習慣,。2)免疫接種:常規(guī)免疫(嬰兒于生后2,、3、4月齡各口服1劑三價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1.5歲復服1劑,,4歲加強免疫1劑)。強化免疫(5-7歲以下人群春季兩輪脊灰疫苗接種,,高危人群查漏補種),。
病毒性甲型肝炎(甲肝)
1 致病病原體: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
2 傳染源:隱性感染者,、潛伏期末期和急性期病人,。
3 潛伏期:15-45天,平均30天,。
4 傳播途徑:糞-口途徑,,水源、食物污染
5 主要癥狀:發(fā)熱,、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肝區(qū)脹痛、皮膚鞏膜黃染,、茶色尿,。
6甲肝的危害:肝功能嚴重受損的急性和亞急性肝炎、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腦水腫、腦疝,,不及時治療病死率極高,。
7易感人群:6個月以上的人群未接種疫苗及未感染甲肝病毒者普遍易感。感染后產生持久免疫力,。
8隔離治療:自發(fā)病起4周,;治療應用干擾素等抗病毒藥物,加強營養(yǎng)支持治療促進肝細胞修復和再生,。
9 預防:1)管理傳染源: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病人住院隔離治療;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水源,、飲食,、糞便管理,人群養(yǎng)成良好的公共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習慣,。2)免疫接種:對重點人群接種甲型肝炎滅活疫苗,,8周左右產生有效抗體,維持3年以上,,隨后抗體滴度逐年下降,,5-10年或在流行期間應加強注射。年齡大于1歲兒童和集體生活的大學生均應接種,。甲肝疫苗可與乙肝疫苗聯(lián)合應用,,但接種部位不同。
感染性腹瀉
1 致病病原體:感染性腹瀉是指除霍亂,、痢疾,、傷寒、副傷寒以外的由多種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引起的腹瀉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類腸道傳染病。
2 傳染源:病人,、帶菌者,、病畜及帶菌動物。
3 潛伏期:短,,副溶血弧菌6-20小時,,大腸桿菌2-20小時,沙門菌屬4-24小時,,大腸桿菌3-4天,,最長8天。
4 傳播途徑:糞-口途徑,,水源,、食物污染、手,、蒼蠅等,。
5 主要癥狀:腹瀉,,大便大于3次/日,,可有發(fā)熱,、惡心、嘔吐,、腹痛及全身不適,。
6感染性腹瀉的危害:大量水分丟失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嚴重者可出現(xiàn)休克,。
7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產生短期免疫力,。
8隔離治療:床邊隔離治療至便中無病原體,。
9 預防:1)管理傳染源: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腹瀉者必到醫(yī)療機構就診檢便常規(guī),。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水源、飲食,、糞便管理,,人群養(yǎng)成良好的公共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習慣,勤洗手,、吃煮熟食物,、消滅蒼蠅等。
細菌性痢疾(菌?。?br />
1 致病病原體: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消化道傳染病,。
2 傳染源:病人及帶菌者。
3 潛伏期:數(shù)小時-7天,。
4 傳播途徑:糞-口途徑,,病菌隨病人及帶菌者的糞便排出,通過污染痢疾桿菌的手,、水源,、食物、生活接觸,,或蒼蠅污染食物等方式,,經(jīng)口傳染給易感者。
5 主要癥狀:發(fā)熱,、惡心,、嘔吐、腹痛(里急后重),、腹瀉,、每日排便次數(shù)達10-20次,,為粘液膿血便。急性菌痢病程1-2周,,慢性菌痢病程2個月以上,。
6菌痢的危害:易發(fā)生脫水、電解質紊亂,;2-7歲兒童可發(fā)生中毒型菌痢出現(xiàn)休克病死率極高,;成人急性菌痢如不及時治療可轉為慢性菌痢,導致營養(yǎng)不良,、貧血,、維生素缺乏。
7易感人群:無論性別,、年齡,,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產生短暫免疫力,。
8隔離治療:隔離至便中無痢疾桿菌止,;治療應用喹諾酮類抗生素如諾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氧氟沙星,,還可以用復方磺胺甲噁唑、黃連素,、丁胺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注意飲食,、進食易消化流食,、忌辛辣冷硬油膩食物,可應用助消化藥物和口服補液鹽,。
9 預防:1)管理傳染源: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病人住院隔離治療,;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水源,、飲食、糞便管理,。3)人群養(yǎng)成良好的公共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習慣,,飲食有節(jié)。
手足口病
1 致病病原體:由20多種腸道病毒(以柯薩奇病毒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常見)引起的消化道傳染病。
2 傳染源:病人及帶菌者,。
3 潛伏期:3-7天,。
4 傳播途徑:糞-口途徑以及密切接觸,病菌隨病人及帶菌者的糞便排出,,通過污染的手、水源,、食物,、生活接觸,或蒼蠅污染食物等方式,,經(jīng)口傳染給易感者,。
5 主要癥狀:發(fā)熱及典型皰疹,皰疹散在口腔,、手掌,、腳掌、臀部,、米粒大小,,皰疹周圍有紅暈,患者可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咳嗽,、流涕,,頭痛等癥狀。
6手足口病的危害:傳染性強,;可危害心,、腦、腎等器官,。
7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4歲以下兒童為主。感染后產生免疫力,。
8隔離治療:隔離對癥治療,,加強護理。
9 預防:1)管理傳染源: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病人隔離治療;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水源、飲食,、糞便管理,。3)人群養(yǎng)成良好的公共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習慣,公共場所居室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