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麻豆五十路|果冻传媒一区|91制片厂收费吗|国产尤物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科普一下天美传媒|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麻豆传媒映画男优一阿伟|国产精品熟女91九色|麻豆传媒映画映百科全书|自拍区偷拍亚洲最新,精东影业精一禾传媒,麻豆映画传媒安卓下载,糖心系列唐伯虎vlog已更新

首頁» 新聞網(wǎng)» 媒體北理» 媒體理工

追尋一個個足跡 樹起一座座豐碑


原文標題:追尋一個個足跡 樹起一座座豐碑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2009—2019大事記(上篇)

原文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1/350733.shtm

  自2009年起,,“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以下簡稱為采集工程)開始踏上征程,。10年來,采集工程一步一個腳印,,奮力前行,,在波瀾壯闊的時代里尋找,、記錄那一張張值得被銘記的面孔,為國家,、社會,、民族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10年,,采集工程共啟動采集小組543個,,由約3000名采集人員、上百個單位承擔,;共有中國科技史學會,、北京科技咨詢中心及上海市科協(xié)等16個省市科協(xié)擔任管理方,參與采集工程的聯(lián)絡,、組織與管理工作,。

  這10年,采集工程共對535位科學家,、8個科學家群體進行了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作,;共有427位科學家的125128件實物資料、298489件數(shù)字化資料,、8000余小時音頻資料,、7000余小時視頻資料入藏。

  這10年,,采集工程館藏基地(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共接待各界參觀學習者3000余人,;“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wǎng)絡版)”流量約11萬。

  這10年,,采集工程共出版科學家傳記120冊,;共發(fā)表署名為采集工程課題資助的論文143篇;共舉辦大型及專題性線下展覽4個,,各地巡展共47站,,觀眾總計約128萬人(由各采集項目承擔單位、各省市科協(xié)以采集為基礎舉辦的各類展覽,、宣傳活動未計入),。

  這10年,《中國科學報》印刻專版共刊發(fā)科學家故事212篇,、采集工作心得(含編輯心得)101篇,;科學家漫畫6組;珍貴科學家史料解讀6篇,;采集叢書書評6篇,;“中國科學家”微信公眾號共刊出原創(chuàng)圖文127篇;轉載文章95篇,;微視頻43個,。

  回眸這10年征程,,采集工程留下鏗鏘足音;展望未來,,腳步定會更加堅定……

  2009年

  6月,,中國科協(xié)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通過《科技工作者建議》向國務院報送《老科學家學術成長歷史資料亟待搶救》的調研報告,。國務院主要領導同志高度重視并作出重要批示,。

  9月,根據(jù)國務院領導有關指示精神,,中國科協(xié)會商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財政部、文化部,、國資委,、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11部委,研究制定了《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實施方案》并報送國務院,。

  10月,,國務院主要領導同志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對《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實施方案》給予充分肯定,,并指出采集工程意義重大,,要抓好落實。

  根據(jù)批示精神,,由中國科協(xié)牽頭,,聯(lián)合中組部等11部委成立采集工程領導小組,時任中國科協(xié)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鄧楠任組長,各部委相關領導任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職責由中國科協(xié)調研宣傳部(以下簡稱調宣部)承擔。

  11月,,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中國科技史學會張藜團隊牽頭起草《采集工程工作流程》《采集工作規(guī)范》等文件,。

  12月,中國科協(xié)馮長根書記,、王春法部長等赴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調研,,商榷采集工程合作事宜,。

  2010年

  2月,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北京理工大學呂瑞花團隊起草采集工程資料編目規(guī)范》等文件,。

  2月20日,,中國科協(xié)印發(fā)《關于印送〈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實施方案〉的函》(科協(xié)函調字〔2010〕16號),此為采集工程指導性文件,。

  2月底,,中國科協(xié)發(fā)出摸底調查通知,要求采集工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所屬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全國學會,,對本單位、本部門,、本系統(tǒng)所有年齡在80歲以上的兩院院士,以及在我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非院士的老科技工作者進行摸底調查,。

  1月到5月,,時任中國科協(xié)調宣部部長王春法帶領中國科技史學會張藜團隊、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呂瑞花團隊,,編制完成《采集工程工作流程》等17個基礎文件,。

  5月4日,采集工程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該會研究確定了遴選原則和第一批建議采集名單,,即以年齡大小排序,并按院士與非院士8:2的比例,;確立了每年度春夏之際召開一次專委會,,審議上一年度工作進展及需要調整或改進的問題、當年度擬采集名單的工作機制,。

  采集工程領導小組第一屆專委會由杜祥琬院士擔任主任,,李振聲、陳佳洱,、胡啟恒,、王禮恒、巴德年五位院士及時任中國科協(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勤擔任委員,。

  5月5日,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第一次會議,,研究修改采集工程基礎文件,,并圍繞下一階段工作進行研究討論,一致同意將采集工作范圍集中在老科學家群體,,暫不考慮科技管理干部,。

  6月4日,,采集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鄧楠主持會議并講話,。會議審議了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研究制定的17個基礎文件,,通過了第一批采集名單,正式啟動采集工程,。17個基礎文件成為此后各采集小組的工作指南,。

  7月2日,中國科協(xié)與北京理工大學簽署采集工程館藏基地共建協(xié)議,,依托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建設采集工程館藏基地,,作為采集資料收藏、整理,、數(shù)字化的主要場所,。

  7月16日—18日,第一批52個采集小組完成籌建,,并舉辦第一次培訓班,;啟動對程開甲、師昌緒,、羅沛霖,、侯仁之、何澤慧等52位科學家的采集工作,。

  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選擇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作為學術支持單位,,成立采集工程項目辦公室,承擔第一期采集工作的學術指導和業(yè)務管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技史學會常務理事張藜擔任采集工程首席專家兼項目辦公室主任,其團隊承擔項目辦公室(以下簡稱為項目辦)職能,。

  9月24日—26日,,在江蘇南通舉辦“地方科協(xié)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作負責人培訓班”,各地方科協(xié)調宣部門負責同志70多人接受培訓,。

  11月20日—21日,,項目辦組織采集小組第一次工作交流會議,52個采集小組負責人與骨干共90余人到會進行交流,。

  2011年

  3月8日—10日,,項目辦組織2010年度采集小組中期評估,對52個采集小組進行中期評審,,其中1個小組在中評后終止,。由此確立了此后每一年度采集小組從籌建、中評到結題的工作機制。

  3月14日,,在京召開專委會第二次會議,,聽取2010年度采集工程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審議2011年采集對象名單,,同意2011年度以北京,、上海兩個老科學家較為集中的地區(qū)為重點,啟動80~100位老科學家的采集工作,,并探索建立新的工作機制,。專委會還指出,在采集工程的初期階段,,工作應重點放在基本資料的采集與整理上,,為以后的開發(fā)利用打下堅實的資料基礎。

  3月底,,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工作協(xié)調會,。

  鑒于老科學家主要分布在京滬兩地,決定以兩地科協(xié)為重要依托,,承擔2011年采集小組的組建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承擔總體學術指導和非京滬兩地院士、非院士老科學家采集小組的管理工作,,中國科協(xié)發(fā)展研究中心承擔采集工程經(jīng)費監(jiān)管工作,中國科協(xié)調宣部全面領導并負責各方溝通和協(xié)調工作,。由此建立起采集工程多方合作的模式,,將采集工程的學術把關、經(jīng)費管理,、日常組織管理等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3月24日—26日,2011年度第一期采集人員培訓班在北京舉行,,120余名采集小組骨干成員參加培訓,;4月16日—18日,2011年度第二期采集人員培訓班在上海舉行,,90余名采集小組骨干成員參加培訓,。

  本年度實際啟動96個采集小組(其中1個小組在中評后終止),分別由北京和上海兩市科協(xié),、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籌建和管理,。新增北京市科協(xié)北京科技咨詢中心、上海市科協(xié)擔任管理方,,由此建立了采集業(yè)務指導與日常管理的長效機制,。

  6月,在《中國科技史雜志》編輯部支持下,,經(jīng)過項目辦學術指導與組織,,第一批14位科學家訪談錄在該刊刊出,。此為采集工程發(fā)布的第一批成果,分別記錄了14位不同科研領域的奠基者,、帶頭人學術生涯中的一些片段,,勾勒出了一幅反映20世紀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過程和科學家們生活、科研狀態(tài)的立體圖景,,為研究中國現(xiàn)代科學史提供了真實的記錄,,對推動中國現(xiàn)代科學口述史研究、中國現(xiàn)代科學家研究等起到了獨特作用,。

  7月18日,,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集項目辦、館藏基地等參與部門召開“采集工程科學家傳記系列叢書”出版工作會議,,決定推出一套具有較高質量和權威性的科學家傳記,。由此,采集工程科學家傳記系列出版工作開始啟動,。

  8月16日,,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采集工程夏季工作會議。會議決定自當年9月起建立“采集工程”例會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各參與單位溝通工作中的問題并研究解決辦法。此舉有效地推進了采集工程各項工作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進行,,從而保障采集工作的質量與進度。

  《采集工程通訊》定期編發(fā)形成制度,。2011年共編印8期,,印送采集工程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采集小組和地方科協(xié)調宣部門,,形成了方便迅捷,、準確系統(tǒng)的工作信息溝通交流機制。

  9月,,項目辦分別邀請館藏基地,、出版社舉行碰頭會,確定第一批采集小組結題驗收程序,、驗收指標和各部門在驗收評審中的分工,。

  10月10日,采集工程第一次工作例會召開,。會議要求各業(yè)務團隊加強對采集小組的專業(yè)指導,,確保工程質量;要求各管理方隨時掌握所負責的2011年各小組工作動態(tài),及時督促工作,,做好服務協(xié)調工作,,確保整體如期完成采集任務,并決定由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年底前開發(fā)建設完成“采集工程”網(wǎng)絡交流平臺,。

  10月25日、11月3日,,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兩次召集有關部門討論采集工程二次開發(fā)方案,。

  10月11日—14日、11月29日—12月1日,,2010年度51個采集小組的結題驗收會議分兩次在京舉行,。邀請了近現(xiàn)代科技史專家、館藏基地資料驗收專家,、出版社專家等共同組成驗收評審組,。經(jīng)過驗收后,已具備結項條件的采集小組按照館藏基地的統(tǒng)一部署,,逐步進行資料移交和入館工作,。

  通過第一批采集小組的結題驗收和資料移交,進一步總結和明晰了采集工程的實施路徑和目標,,即以嚴謹?shù)目茖W史學術規(guī)范,,積累和保存共和國科技發(fā)展歷史資料,以及為達此目標此后十年中一直執(zhí)行的“啟動—中期評估—結題驗收”的采集小組工作流程,。

  2011年度啟動的采集小組分兩批對2010年采集工程結項會議進行觀摩,,同時召開工作交流會議。

  12月21日,,就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選址問題,時任中國科協(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春法率隊調研北京理工大學,。

  2012年

  2月1日,王春法率隊到中國科學院院史館參觀,,醞釀科學家博物館的選址,。

  2月16日,在京召開采集工程工作會議,,王春法,、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延覺出席。會議總結近兩年的工作總體情況,,分析了采集工程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明確了2012年度的工作計劃和方法。此次會議明確教育部科技司作為管理方參與2012年度采集小組籌建與管理,進一步完善了采集工程組織機制,。

  3月19日,,召開采集工程領導小組專委會第三次會議,杜祥琬,、胡啟恒,、陳佳洱、巴德年,、王禮恒,、張勤到會,聽取年度工作匯報并對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見:對于作為采集對象的院士候選人應遵照以年齡為序的基本原則,;非院士候選人應由其所在單位和全國學會兩條渠道共同推薦,,每年度應有不超過15%的采集名額;采集工程成果利用應依照“實事求是,、選擇精彩”的原則來進行,。

  3月20日,教育部2012年采集工程工作啟動會議在北京舉行,。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教育部科技司領導與15所高等學校負責采集工程工作的主管校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等30余人參加會議,。由教育部科技委組織,,啟動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15所高校24位老科學家的采集工作,。

  4月,中國科協(xié)官網(wǎng)主頁新增“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鏈接,。

  5月9日—11日,、5月15日—18日,分兩批完成2012年采集人員培訓,。本年度共啟動101個采集小組,,分別由教育部科技委、北京科技咨詢中心,、四川省科協(xié),、上海市科協(xié)、天津市科協(xié),、湖北省科協(xié),、江蘇省科協(xié)、山東省科協(xié),、黑龍江省科協(xié),、中國科技史學會擔任管理方,。

  經(jīng)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共同推進國防科技領域老科學家采集工作的共識與合作機制,。

  5月,,采集工程項目辦建議舉辦采集工程成果展,向社會公眾開放,,以講述共和國科學家奮斗故事的形式,,總結采集工程三年來階段性成果,進一步擴展采集工程的社會影響力,。

  6月9日,,召開采集工程例會,重點研究討論采集工程科學家傳記系列第一批書稿編輯出版流程的規(guī)范,,以及自2011年底第一批采集資料入庫后的深度整理與編目工作,。

  7月11日,教育部2012年采集工程工作會議召開,,采集工程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教育部科技委領導與15所直屬高校的24個采集小組負責人等30余人參加會議,對采集工程項目書及經(jīng)費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

  10月27日—29日,、11月3日—5日,分別在北京,、上海召開采集工程捐贈儀式暨2011年度結題驗收會,。本批采集中,蔣錫夔院士,、謝學錦院士的家屬捐贈了一批較為系統(tǒng)完整的資料,,王文采院士、劉玉清院士等也捐贈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資料,。

  2013年

  1月28日,,中國科協(xié)決策咨詢專門委員會委員調研參觀采集工程館藏基地。

  1月29日,,李源潮同志在中國科協(xié)八屆三次全委會議上的講話中對采集工程給予了充分肯定:“開展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作,,這項工作做得很好,把老科學家當年奮斗的事跡,、所作的貢獻系統(tǒng)整理出來,對于啟迪創(chuàng)新,、激勵后人,、教育青少年很有意義?!?/p>

  2月,,中國科協(xié)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研究院(原發(fā)展研究中心)成立項目執(zhí)行組,,承接采集工程信息化建設工作,在中國科協(xié)調宣部指導下,,以搭建科學家博物館網(wǎng)絡版,、科學家采集資料管理等信息化平臺為核心任務,建設向公眾展示,、宣傳科學家的成就與精神,、為專業(yè)研究者提供研究資源資料清單的信息化平臺,實現(xiàn)“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科學文化”的主旨,。

  2月底,中國科協(xié)調宣部發(fā)出《關于報送科學家紀念場館相關情況的通知》,,請各?。▍^(qū)、市)科協(xié)調研宣傳部門對本地科學家紀念場館建設與管理,、運營情況和資料捐贈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并匯總上報,。

  春,接受第一次績效評估,。

  4月1日—2日,,教育部科技委組織采集工程2012年項目現(xiàn)場經(jīng)驗交流會暨中期工作匯報會,教育部科技委,、中國科協(xié),、北京理工大學領導與15所高校24個采集小組人員共50余人參加。

  5月,,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啟動“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xiàn)代科學家主題展”編研工作,。

  6月17日,召開采集工程領導小組專委會會議,,聽取采集工程進展報告,,審議通過2013年采集對象名單。

  6月17日,,采集工程科學家傳記叢書第一批傳記首發(fā)座談會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徐光憲,,時任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方新,部分編委,、老科學家親屬,、助手和學生,以及媒體記者等人參加發(fā)布儀式,。會上,,科學普及出版社與科學出版社東京株式會社就《卷舒開合任天真:何澤慧傳》《此生情懷寄樹草:張宏達傳》和《舉重若重:徐光憲傳》3種圖書版權輸出項目進行簽約,。

  6月20日,中國科協(xié)調宣部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簽署合作協(xié)議,,共同成立采集資料整理研究中心,,分批啟動對采集工程入藏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為下一步采集資料的開放利用與科技人物宣傳提供學術依據(jù),。

  5月—6月,,分三批對2012年度啟動的101個采集小組進行中期評估。其中3個小組在中評后終止,。

  6月21日—24日,,組織召開2013年度采集人員培訓班,實際啟動57個采集小組,,分別由北京科技咨詢中心,、上海市科協(xié)、江蘇省科協(xié),、遼寧省科協(xié),、黑龍江省科協(xié)、湖北省科協(xié),、山東省科協(xié),、四川省科協(xié)、中國科技史學會等擔任管理方,。

  9月,,啟動《采集工程基礎文件》修訂,進一步完善采集工作流程和各項業(yè)務規(guī)范,。

  10月18日,,在《中國科學報》開設“印刻”專刊,,每周刊發(fā)一位老科學家的特寫,,講述中國科學家故事。自2016年以后,,新增采集小組心得,,講述采集工作的幕后故事和采集人員們在情感與思想上的感悟和升華。

  11月—2014年3月16日,,分四批對2012年度啟動的采集小組進行結題驗收,。2012年度共啟動101個采集小組,2013年度采集小組的成員近130人分批參加了觀摩交流,。

  截至2013年底,,共先后啟動或完成304位老科學家采集工作,超額完成《采集工程實施方案》中關于“一期工程應該采集300位老科學家的學術成長資料”的目標任務,。

  12月15日,,由中國科協(xié)聯(lián)合教育部、財政部等8個部委共同主辦的“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xiàn)代科學家主題展”在國家博物館正式展出,,各主辦單位領導,,陳佳洱、韓濟生,、陳清如,、郁銘芳、陳可冀院士等老科學家代表,,周培源,、侯仁之、劉東生,、周先庚,、周堯等老科學家親屬代表,以及來自科研、生產(chǎn),、教學一線的科技工作者代表,,部分相關地方科協(xié)同志和媒體記者等300余人共同參加開幕活動并觀看展覽。12月29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同志親臨觀展,給予高度評價并要求在全國巡展,。

  展覽以采集工程成果為依托,,是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以科學家群體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截至2014年1月17日閉幕,,共接待各界觀眾約3.2萬人次。

  12月底,,在采集工程領導小組的組織下,,確定了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采集工程科學家傳記叢書的合作機制,,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和特長,,建立健全了采集成果出版機制。

  12月,,按照調宣部統(tǒng)一部署,,完成采集工程信息化建設中數(shù)據(jù)庫建設情況的前期調研,研究制訂實施方案,,組織技術方案評審,,推進項目實施。

  本年度,,受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在項目辦公室的具體指導下,,北京科技咨詢中心完成了魏公村特藏室的改建工作。該室收藏了中國科協(xié)第二屆全國委員會主席,、著名科學家周培源,,以及劉東生院士子女捐贈的資料,并接收了韓濟生院士親自捐贈的資料,,承擔著儲存,、小型展示、教育等多重功能,。

  本年度,,為打造中國科學家精神殿堂,采集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北京明咨宏業(yè)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完成了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建設專題調研報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