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加開放的措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發(fā)布日期: 2019-12-04 供稿:學習時報
編輯:吳楠 審核:王征 閱讀次數:原文標題:以更加開放的措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原文鏈接:http://dzb.studytimes.cn/shtml/xxsb/20191204/44123.shtml
張軍,,航空交通工程技術專家。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現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長期從事航空導航、通信監(jiān)視與空中交通管理等領域的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在民航星基航路運行監(jiān)視,、民航飛行校驗等方面做了基礎性和開拓性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國民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務平臺,、星基航路運行監(jiān)視裝備和民航機載飛行校驗平臺,,研究成果獲得廣泛應用。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部,。創(chuàng)建了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和綜合交通大數據應用技術重點工程實驗室,,為推動我國航空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戰(zhàn)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將人才強國戰(zhàn)略定義為國家基本戰(zhàn)略,,提出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國家形成了識才聚才用才的科學體系和良好氛圍,,把黨內外,、國內外各方面優(yōu)秀人才匯聚到了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人才引進和發(fā)展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
我國迎來人才發(fā)展的歷史性機遇
這個歷史機遇來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卓有成效的人才工作積累,。識才愛才敬才用才,是我們黨的優(yōu)秀傳統,。半個多世紀前,,毛澤東指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抗戰(zhàn)時期,,黨鮮明地提出,,“虔誠歡迎一切科學技術人才來邊區(qū),虔誠地愿意領受他們的教益”,。對廣大人才在政治上高度關心,,工作上大膽使用。
從1937年至1942年冬,,奔赴圣地延安參加革命的有4萬多青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知識青年、學者和各類專家,。他們中,,有的不遠萬里,歷經月余,,歸國抗日,,奔赴延安。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為了推動邊區(qū)工業(yè)生產的進步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未來的新中國培養(yǎng)一批科學技術干部,1940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北理工)前身——延安自然科學院,。延安自然科學院在李富春、徐特立等老院長的領導下,,在愛國青年中遴選優(yōu)秀學者,、專家擔任教師。黨對這批教師充分信任,、關懷備至,,知人善任,鼓勵百家爭鳴,,使這些學者工作心情舒暢,,充分發(fā)揮了各自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延安自然科學院培養(yǎng)了中國第一代無產階級的科學技術干部,,他們在新中國政治,、科技、教育,、軍隊等各領域都作出了突出貢獻,。
進入新時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黨中央對人才的關心與尊重,、理解與支持、信任與依靠始終不變,,將人才工作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聯系起來,,激發(fā)了廣大人才的報國情懷、奮斗精神,、創(chuàng)造活力,,推動我們黨成為更加精心愛惜人才、放心任用人才,、用心聚集人才的政黨,。
當前,我們正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堅定邁進,,事業(yè)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yè)而強。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歷史進程,,必定是全球人才向中國源源不斷高度集聚的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全球人才向中國集聚有其必然性
人才的流動和發(fā)展也遵循自身規(guī)律,。事實上,,人才流動總是從人才發(fā)展受限的貧瘠生態(tài),,流向人才政策環(huán)境更先進、更穩(wěn)定,、可持續(xù)的綠色生態(tài),。優(yōu)秀的人才環(huán)境和土壤必將吸引大批優(yōu)秀人才,支撐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振興,。
中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為人才加快向我國流動提供根本動能,全球人才向中國集聚具備了歷史必然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建成了較高水平的科研、教育,、產業(yè)體系,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科技教育事業(yè)已經從跟跑,、并跑進入部分領跑的階段,,科技強國、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的建設,,使各類人才都有了用武之地,。隨著京津冀協同發(fā)展戰(zhàn)略、東北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和粵港澳大灣區(qū),、長江經濟帶建設,,國家形成了一批國際化城市集群,為人才集聚提供了巨大發(fā)展空間和適宜的物質生活條件,。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社會不斷轉型升級,國家對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需求空前迫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在國家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機遇期,,我們應當積極應對,采取更為有效的引人措施,,促使優(yōu)秀人才向中國流動,、為國家服務。
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育,,對服務“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至關重要,。當前,高等教育界也處在引智熱度最高,、成效最好的時期,。以北理工為例,學校高度重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注重體系化,、戰(zhàn)略性地開展海外引智工作,既求人才為我所有,、也求為我所用,。學校全職引進了日本籍專家福田敏男教授來校工作,福田敏男教授具有蜚聲世界的學術影響力,,先后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20年IEEE(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總主席,在他的帶領下,,北理工培育了國際微納米機器人和醫(yī)工融合領域的頂尖科學團隊,,在高端醫(yī)療診治機器人方面做出了重大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10年來,,由他推薦,、培養(yǎng),已有多位著名專家在北理工全職工作,,形成了突出的高端人才引領和聚集效應,。福田敏男教授和廣田熏教授均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此外,,北理工非常注重全球引才聚才,,深入開展與國外一流大學的合作辦學,與莫斯科大學深度合作,,在深圳建成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與鮑曼技術大學聯合成立北理-鮑曼學院,搭建了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引智高端平臺,,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國際化學術交流大社區(qū),。
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地做好人才引進工作
目前,國家人才工作進入內涵提質的改革“深水區(qū)”,,面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政策碎片化,、標準同質化、渠道單一化,。如何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長得好,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是值得持續(xù)探索的重要命題,。
新時代,應當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遵循人才規(guī)律,,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地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yǎng)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動局面,。
要構建更加開放的海外人才引進體系。在海外引才工作中進一步擴大視野,,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fā)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鼓勵外國專家和優(yōu)秀人才以各種方式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是擴國別視野,,擴展人才遴選的重點區(qū)域,從美國擴展到俄羅斯,、以色列,、東歐,以及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qū),,在全球范圍內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二是擴專業(yè)視野,在加強對“前沿科學”“卡脖子技術”和“尖端方向”等科學技術領域緊缺急需人才引進的基礎上,,擴展工業(yè)設計,、經濟金融、文化藝術等領域的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度,,兼顧人才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三是擴國籍視野,將引人用人的關注點從華人擴展到非華裔,,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才優(yōu)勢,,增設個性化的引才專項。四是擴工作視野,使引進人才的布局從高精尖領域擴展到基礎學科,、工程技術和交叉學科各領域,,滿足各類各層次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五是擴地域視野,,依托我國駐外機構,,如中資機構、大型央企,、民營企業(yè)等,,在海外建立若干科研機構,引進國際人才為我所用,,以產學研合作打造高層次人才引進和成長平臺,。
要構建更加高效的海外人才使用體系。進一步建立柔性引才,、多元化聘任機制,,建立長期項目與短期項目靈活轉換機制,設立快速轉換通道,,吸引海外人才以多種形式來華工作,。進一步建立科學合理、國際標準的人才跟蹤評價機制,,摒棄重引進,、輕考核,重使用,、輕發(fā)展等現象,,定期跟蹤評估各用人單位的海外人才引進和使用成效,跟蹤海外人才的發(fā)展情況,。進一步建立權責統一,、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海外人才引進管理服務體系,,指導設計引才路徑,,開展人才工作學習生活等支持政策的保障與評估,使我國的引才工作進一步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國際化。
要構建更加完善的海外人才保障體系,。積極營造尊重,、關心、支持外國人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氛圍,,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讓各路高賢大展其長,,打通人才工作“最后幾公里”,圍繞如何讓人才“長得好”,,做好全方位服務保障工作,。可進一步消除海內外人才成長“國籍壁壘”,,進行中外趨同化管理,。實施全球卓越科技研究計劃,在基金申請,、課題申報,、經費使用、成果評價等方面實現海內外人才規(guī)則同一化,??商剿髟O立“一站式”海外人才服務中心,集中辦理出入境,、戶籍,、醫(yī)療、教育,、經費等人才服務業(yè)務,。逐步打造外國專家“生活圈”模式,在北京,、上海等外國專家集中的區(qū)域,,試點建設集教育、醫(yī)療,、商業(yè),、服務等設施為一體的海外人才集中生活社區(q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生活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使海外人才長期在華工作無后顧之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