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胡海巖:鑄就和平時代的強國夢
發(fā)布日期:2017-03-02 供稿:中國科學報 編輯:楊晶 審核:王征 閱讀次數(shù):
原文標題:鑄就和平時代的強國夢
原文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
完成了學業(yè)的青年學子對大學會留下哪些記憶,?我想除了高山仰止的導師,、志同道合的同學、紛繁浩瀚的書海、學術研究的磨練,,也許還有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它們將共同構筑起同學們的心靈家園,。
在北理工中關村校區(qū)中心花園的一角,錦繡花團和蒼勁松柏共同簇擁著我們敬愛的徐特立院長的銅像,。
回顧北理工的成長,,始終離不開徐老教育思想和革命精神的熏陶。從為抗日救亡而生,,到輾轉華北,,砥礪耕耘,薪火相傳,,矢志國防,,學校見證了共和國的歲月蹉跎、滄海巨變,。正是在徐特立等老前輩崇高理想的感召下,,學校始終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事業(yè),以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為己任,,走出了一批又一批恪守光榮使命和責任擔當,,卓然獨立、為國鑄劍的紅色國防工程師,。
在北理工良鄉(xiāng)校區(qū)理科實驗樓中,,懸掛著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理工物理學院院長葛墨林先生的一幅墨寶,,上面寫著“寧拙毋巧,寧樸毋華”,。
這八個字出自宋代詩人陳師道的《后山詩話》,,表達了作者以平淡為美的藝術風格。在學術研究中,,很多現(xiàn)象雖然看起來錯綜復雜,,但其背后隱藏的客觀規(guī)律往往是簡單的,處處體現(xiàn)著和諧,、簡潔,、整齊、對稱之美,,給人以芙蓉出水般的美感,,而非錯彩鏤金的繁復之感,。葛先生將這句話送給理工科的師生,更讓它多了幾分耐人尋味的深意,。
葛墨林先生曾在一次報告中談到,,耕耘沒有捷徑,“笨辦法”往往是最可靠的,,勤奮不能決定成功,,卻是取得成功必須具備的品格。楊振寧先生也曾將這句話贈予青年學子,,借此批評近些年某些人的投機取巧之風,,提醒青年人養(yǎng)成尊重別人成果、踏踏實實做學問的習慣,,并將這種習慣滲入到生活中,。
在北理工中關村校區(qū)圖書館的西南側,矗立著一座青年錢學森塑像,。錢老與北理工有著不解之緣,,學校能有如今扎實的辦學基礎,與錢老的指導和關懷密不可分,。
1965年,,北理工研究生祁載康在閱讀錢老與宋健先生合著的學術巨著《工程控制論》時,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公式推導有誤,,于是他致函錢老,。錢老收到信后進行了認真研究,證實的確有文字錯誤,。他給祁載康回信,,感謝他指出錯誤,并對他的學術見解和學習態(tài)度加以肯定,,鼓勵他努力學習,,為我國國防尖端科技作出貢獻。后來,,錢老與祁載康的來往信件均刊登在國防部五院的學術刊物《學習與研究》上,,成為當時學術大師指導和提攜青年學者的典范。
青春無限好,,奮斗正當時,。雖然身處一個浮躁的逐利時代,,但希望青年學子不要過多地盤算計較,,保持昂揚銳氣,主動作為,,建功立業(yè),。
當民族復興吹響和平崛起的時代號角,,希望青年學子不忘初心,堅定前行,,用崇高理想標定奮進的航向,,以科學之精神、精工之情懷,,鑄就和平時代的強國夢想,。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本報記者陸琦整理自其在北理工2017屆研究生畢業(yè)典禮上的講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