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妝武妝兩相宜,,巾幗何須讓須眉
——北京理工大學光學精密儀器課群研究型教學團隊專訪
發(fā)布日期:2017-03-07 供稿:宣傳部 馬瑤 王征 光電學院 攝影:宣傳部徐思軍 光電學院
編輯:馬瑤 審核:包麗穎 鄒銳 閱讀次數:
北京理工大學是國家國防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地,,把先進技術寫在祖國尖端武器裝備上,成為代代北理工人薪火相傳的使命,。傳統(tǒng)觀念中,,軍工領域似乎應是男性的天地,然后恰恰是在這些“硬氣”的尖端學科中卻活躍著一批“巾幗英雄”,。她們“紅妝武妝兩相宜”,,剛柔相濟,在科研道路上攻堅克難,;她們“巾幗不讓須眉”,,在學校創(chuàng)建“雙一流”的偉大事業(yè)中脫穎而出、奉獻不輟,。
日前榮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榮譽稱號的光學精密儀器課群研究型教學團隊便是北理工女教師的杰出代表,。她們甘為人梯,出色完成了教學任務,;她們面向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積極承擔國家及國防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她們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在世界舞臺展示北理工女教師的風采,。
團隊榮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榮譽稱號
“教研相長”,打造“雙贏”團隊
郝群,、李艷秋,、趙躍進、曹峰梅,、李林,、劉娟,、邱麗榮、黃一帆,、張麗君,、胡搖,北京理工大學光學精密儀器課群研究型教學團隊共10人,,其中女性有8人,。多年來,深耕教學第一線,、做好人才培養(yǎng)的“天職”,,成為團隊全體成員傾心的事業(yè)。目前,,團隊共精心設計,、承擔10門本科層次、8門碩士層次,、3門博士層次課程,。支撐這些精品課程的,是團隊教學創(chuàng)新與科研建樹,。
“‘高水平的教師培養(yǎng)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人才’是團隊的發(fā)展理念,。團隊通過不斷拓寬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深度,促進教學的內涵與外延發(fā)展,。”“巾幗”團隊帶頭人,、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院長郝群教授告訴記者,。
正是源于對“教研相長”的堅守,團隊教師們實現了科研,、教學實力過硬的“雙贏”局面,。團隊帶頭人郝群,近年來連續(xù)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國防技術發(fā)明獎,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等,,被評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青年教師邱麗榮,在不到8年的時間里,,從一個博士后剛剛出站的青年教師,,成長為優(yōu)秀的教授,、博士生導師,,連續(xù)榮獲國家自然基金優(yōu)秀青年基金資助,,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團隊教師中還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艷秋,,首都教育先鋒教學創(chuàng)新先進個人曹峰梅,國家留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yǎng)項目負責人劉娟,,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教育部霍英東高校教師獎獲得者黃一帆,工信部“工信先鋒”集體負責人張麗君,,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入選者胡搖,。
一項項不輸男同胞的耀眼榮譽背后,是這些女教師們對崗位的熱愛,,是對事業(yè)的堅守,!
“鉆研了得”,人才培養(yǎng)要“慢工出細活”
“育人是個大功夫”,,“鉆研”二字“了不得”,。光學精密儀器教學團隊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下了苦功夫來鉆研,進行系列創(chuàng)新與實踐,,形成一批優(yōu)秀的教學成果,。
團隊創(chuàng)新研究型教學,將“傳道”“授業(yè)”“解惑”三者相結合,。在學生獲取知識方面,,團隊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在三尺講臺上授課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投身研究型教學中,,將科研中的積累用于指導學生,使之在本科階段就能從科研實踐中體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之道,。
郝群為學生教授小組課
知易行難,,為提升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團隊積極推動了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開展,。為此,,團隊注重加強校內外基地建設,使課內實驗與課外實踐相融合,,形成校內外互補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僅建設了面向全校乃至北京市中學生的光電創(chuàng)新基地,還與國內外的知名企業(yè),、科研院所建立了聯合實驗室,,為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新思路和不可或缺的工程實訓途徑,顯著提升了參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團隊緊跟互聯網時代的步伐,,讓學生能夠享受最先進的教學模式,面向校內外分享一流的教學資源,。團隊積極建設了“技術光學”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光電成像原理與技術”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應用光學”“光電儀器設計”2門慕課,,以及“工程光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致力于普及先進的光電技術知識。
人才培養(yǎng)思路,、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所取得的成效,,令團隊收獲了接踵而至的榮譽: 2013年團隊主要成員獲得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2項1等獎、1項2等獎,,2014年獲得了1項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2等獎,,1項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2等獎。2011年來,,發(fā)表教研論文18篇,,指導的學生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競賽獎28項,,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12項,。先后出版北京市精品教材、國家級及省部級規(guī)劃教材專著等15部,。
科研建樹,,匯聚耀眼的“巾幗之光”
復雜光學系統(tǒng)的設計與檢測已經成為當前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國防工業(yè)領域的關鍵技術領域,,特別是超精密加工與顯微成像、精確制導等需求急迫且嚴苛,。而北理工的光學學科作為國內老牌勁旅,面對國家需求和國際研究競爭,,自然是當仁不讓,,這其中巾幗風采,颯爽英姿,。
團隊教師們通過承擔國家及國防重大重點科研項目,,自主創(chuàng)新研制的新原理儀器不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還得到了推廣應用,。多年來,,出色的研究成績相繼獲得國防技術發(fā)明獎、國防科技進步獎和軍隊科技進步獎等,。2011年以來,,團隊發(fā)表SCI檢索論文158篇,,2篇發(fā)表在影響因子11.329的Nature Communications,40篇發(fā)表在影響因子3以上雜志,,授權發(fā)明專利130件,。
不僅在瞄準國內重大戰(zhàn)略需求上取得了豐碩的成就,團隊高度重視師生國際視野的拓展,。成員們積極在國際交流中展示出中國高校女教師的風采,。近年來,團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亞利桑那大學光學中心,,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劍橋大學,,東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助力創(chuàng)建有北理工特色的一流學科,。
為了推動更多的學生能夠在國際學術平臺上得到充分的鍛煉與提升,,在平臺建設上,,由團隊牽頭、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2016年創(chuàng)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yǎng)項目的“北理工-澳大利亞全息與微納國際聯合實驗室”,每年選派聯合培養(yǎng)碩,、博士8名。
近6年來,,團隊共派出15名博士研究生,,其中5名碩士研究生到國外知名大學進行為期1年以上的聯合培養(yǎng)或半年的學術深造,6名博士研究生獲得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頒發(fā)的Student Leadership Grant,,3名碩士生獲得SPIE的Student Author Travel Grant,,3名碩士生獲得SPIE 的Newport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3名博士生獲得美國光學學會(OSA)頒發(fā)的Student Leadership Grant,。
“傳幫帶”,,實現“多贏”格局
光學精密儀器的學科特點要求從業(yè)者有著縝密、細致的思維,,共同的理想與緣分,,讓一批出色的光學“女將”匯聚在這個優(yōu)秀的團隊中。
團隊成員合影
“團隊成員間的溝通合作是毫無保留的,,團隊成員的感情亦是親密無間的,。多年來,我們堅持把教學科研放在首位,,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目標——把光學精密儀器事業(yè)推向前進,。”團隊成員、光電學院副院長黃一帆老師說,。
談起團隊的文化氛圍,,“傳幫帶”成為大家的共識,這是團隊建設的紐帶,。在這個匯聚中青兩代教師,,既有享譽業(yè)內的知名專家、又有青年教師的隊伍中,,無間隙,、無保留的交流與合作成為常態(tài),充滿了友好,、向上的工作氛圍,,“勁往一處使”,此言不虛,。
“團隊中資歷豐富的老師會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傳授給青年教師,,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年輕的老師把想法促成,把做法完善,。在有更新的力量加入后,,同樣的傳承也會在新一代梯隊中主動繼續(xù)。這樣的氛圍中,,每個人都能發(fā)揮積極性,,相互配合相互支撐,既做到了術業(yè)有專攻,,也實現了團隊發(fā)展的互利互贏,。我個人的成長就受益于這樣優(yōu)良的‘傳幫帶’團隊傳統(tǒng)?!秉S一帆這樣分享道,。
寬嚴相濟、剛柔相宜是團隊管理之道,。團隊承擔的大量重大科研項目,,對于初出校園的青年教師來說,尚有畏難情緒,。團隊帶頭人郝群便帶頭鼓勵團隊青年教師:“這事我經過周密的思考與判斷,,咱們肯定能干成?!边@位堅定自信的“老大姐”,成為團隊樂觀,、上進氛圍的“定海神針”,。“一開始都會覺得有難度,但是大家必勝,、樂觀的信心,,迎難而上的干勁,讓我們順利攻關一個個之前被認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這種成就感,、榮譽感的收獲,鼓足了成員的干勁,,堅定了自信,,形成良好的團隊生態(tài)?!焙氯赫f,。
這樣的“傳幫帶”不僅僅限于團隊內,郝群,、李艷秋作為學校女教授的杰出代表,,還通過多種方式,“點對點”幫助的青年女教師快速成長,。值得一提的是,,團隊成員作為導師、副導師指導獲得的2篇全國和1篇北京市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的作者都為女博士生,,畢業(yè)后她們都選擇進入了高校從事人才培養(yǎng)工作,,并很快因業(yè)績突出晉升為副教授。
在科研道路上攻堅克難,,在教學領域改革創(chuàng)新,,榮譽的背后飽含由8位光學界“鏗鏘玫瑰”為主力的團隊成員夜以繼日的辛苦付出,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低頭奮進,。
“事情只要想做就一定努力做好,!”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道出了北理工女教師的自信風貌,勾勒了“全國五一巾幗獎”獲得者不讓須眉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