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特輯 | 紅色基因中的“建黨火種”
——北京中法大學黨支部創(chuàng)建者與黨組織發(fā)展歷程紀略
發(fā)布日期:2024-10-01 供稿:檔案館 岳鵬,、王征 攝影:檔案館,、校史館、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
編輯:吳楠 審核:藺偉 閱讀次數(shù):【編者按】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周年,、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厥淄?,北京理工大學作為黨創(chuàng)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在學校始自革命圣地延安的紅色基因中,,有一簇已躍動百年的“紅色火種”,,它源自建黨初始,跨越歐亞大陸,,往復京滇之間,,在革命年代聚薪成炬,為挽救民族危亡和建立新中國貢獻力量,。這簇紅色的火種,,就是在建黨之初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北京中法大學地下黨組織。1950年,,北京中法大學校本部和數(shù)理化三系并入華北大學工學院,,成為北京理工大學的重要辦學前身之一。在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際,,記述這段激動人心的“紅色記憶”,,以激勵廣大師生永懷“紅色火種”,傳承紅色基因,,潛心耕耘,,恒心發(fā)展,不懈奮斗,!
“在法國,,許多勤工儉學的人也組織了共產(chǎn)黨,幾乎是同國內的組織同時建立起來的,?!?/p>
——1936年,毛澤東在陜北與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
1921年,,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旅法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建立起來。此后,,因在法國開展愛國維權斗爭,,一批在斗爭洗禮中成長起來的青年革命者,帶著對馬克思主義的篤信,,被遣返回國,。1922年,在李大釗同志的指導下,,他們在北京中法大學建立起地下黨支部,成為建黨之后全國較早成立的黨支部之一,。
位于北京東皇城根的中法大學
1950年,,北京中法大學校本部和數(shù)理化三系并入華北大學工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在為學校奠定“理工并重”發(fā)展條件的同時,也將中國共產(chǎn)黨在法國和北京開展革命活動的光榮傳統(tǒng)和紅色血脈融入了我校始自延安的紅色基因之中,。
留法勤工儉學,,點燃紅色革命火種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封建制度,,但未能實現(xiàn)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中國社會的內憂外患,推動著進步青年向世界尋求救國真理,。
“世界而無法蘭西,,今日之黑暗不識仍居何等”。1915年9月,, 陳獨秀在《法蘭西與近世文明》一文中表達了向法國探尋救國之道的向往,,該篇文章發(fā)表在其創(chuàng)辦的《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第1卷第1號上。
1920年,,北京中法大學校長李石曾(李煜瀛)為周恩來,、郭隆貞等開具的赴法船票介紹信
1912年,在蔡元培,、吳玉章,、李石曾等人發(fā)起并推動下,以“輸世界文明于國內”為目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拉開帷幕,。從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中國勤工儉學學生赴法,,到1920年12月15日最后一批學生搭乘法國智利號郵輪啟程,共20批1843名中國學生赴法勤工儉學,。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培養(yǎng)了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陳毅,、李富春、李維漢,、聶榮臻,、蔡暢等一大批革命先驅和早期領導人。在他們當中,,陳毅,、蕭明(蕭振聲,也稱肖鳴),、顏昌頤等赴法學子回國后,,成為建立和領導北京中法大學地下黨支部的骨干。
1920年,,陳毅(后排右一)在法國與同學合影,。前排右一為其胞兄陳孟熙,。(圖片來源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1918年3月,陳毅考入中國留法勤工儉學總會在成都設立的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一年后,,陳毅取得四川省政府旅費津貼400元官費赴法的資格,于1919年10月抵達法國馬賽,。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蕭明參加了湘南學生聯(lián)合會并擔任常委,。同年,,蕭明赴法勤工儉學。1918年7月,,顏昌頤從長沙明德中學畢業(yè)后,,進入河北保定育德中學的留法預備班,于1920年與聶榮臻等153名學生乘船抵達法國馬賽,。
1920年,,《民國日報》記載乘博爾多斯號赴法勤工儉學學生名單,蕭明(蕭振聲)與周恩來同船赴法
1920年,,顏昌頤等勤工儉學學生抵達馬賽合影
初到法國,,勤工儉學學生們對未來充滿了無限憧憬,但隨著在異國工作學習生活的展開,,他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本質,。一戰(zhàn)之后的歐洲,經(jīng)濟蕭條,,社會動蕩,,這引發(fā)了進步學生的深思,也推動了他們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確立共產(chǎn)主義信念,。同時,艱苦的環(huán)境也磨煉了他們的革命意志,,走向革命的道路,。“資本家完全為自己利益起見,,實毫無人心,,我才知歐洲資本界,是罪惡的淵藪,?!边@是陳毅在做工之余在法國開展社會調查之后的感受。
1920年,,蔡和森,、顏昌頤(左第2列高座者)等部分新民學會會員及工學勵進會會員在法國蒙達爾紀杜吉公園合影
1920年7月6日至10日,,蔡和森、向警予,、李維漢、顏昌頤等20余人,,在蒙達爾紀召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蔡和森,、顏昌頤等人提出贊成信仰馬克思主義和走俄國十月革命道路的主張,。會后不久,蔡和森在給毛澤東的信中明確地提出,,在各項準備工作之后,,“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chǎn)黨?!边@是中國革命青年第一次提出“中國共產(chǎn)黨”這個名稱,。
1920年8月,顏昌頤還與蔡和森,、向警予等成為工學世界社(成立時稱“勤工儉學勵進會”)的發(fā)起者和重要骨干,,成員有李維漢、李富春,、蕭三等,。隨后,陳毅和蕭明先后參加以“信仰馬克思主義和實行俄國式的社會革命”為宗旨的工學世界社,。
斗爭在法蘭西,,堅定走上革命道路
“留法勤工儉學學生1500余人,在廠做工者,,不過300余人,,其余十分之七八,竟候至數(shù)月之久,,尚不能得一工作,。”這是當時《申報》對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們的報道,。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陷入危機,,很多留法勤工儉的學生陷入無工可做的境地。為了糊口,,學生們運煤炭,、扛硫酸、掃馬糞,,吃的是土豆,,住的是帳篷,,睡的是地鋪。
1921年,,巴黎華法教育會因經(jīng)費困難,,無力救助勤工儉學學生,致電國內各省教育機關對學生進行救助
在此背景下,,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的進步學生們與北洋軍閥政府在異國他鄉(xiāng)開展了針鋒相對的正義斗爭。1921年2月28日,,因華法教育會欲“與學生脫卸經(jīng)濟之關系”,,蔡和森、陳毅等率領400余名學生向中國駐法公使館請愿,,爭取“生存權”,、“求學權”和“工作權”。6月至8月間,,周恩來,、趙世炎、陳毅,、蔡和森等人在巴黎發(fā)起“拒款運動”,,反對北洋軍閥政府以“滇渝鐵路修筑權”作抵押向法國借巨款買軍火。9月21日,,因里昂中法大學拒收勤工儉學學生,,著名的“進占里昂中法大學”斗爭爆發(fā),為爭取“入學權”,,百余名中國學生組織成“先發(fā)隊”進占里昂中法大學,,遭到法國政府逮捕監(jiān)禁。
1921年,,法國當局將蔡和森,、陳毅、蕭明,、顏昌頤在內的104位參與進占里昂中法大學的學生遣送回國
1921年11月4日,《時事新報》刊發(fā)歸國的勤工儉學學生名單
作為在國內參加五四運動的骨干,,留法期間,陳毅,、顏昌頤,、蕭明都是進步學生中的骨干力量,并在斗爭中磨礪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當時,,陳毅為參加斗爭,不惜失去工作,并主動承擔聯(lián)絡和宣傳工作,,參與制定斗爭方案,,多次率隊戰(zhàn)斗在一線。1921年9月,,在“進占里昂中法大學”斗爭中,,陳毅不僅是率領“先發(fā)隊”的學生骨干之一,還負責撰寫傳單,,揭露事情真相,,爭取輿論支持。陳毅率隊沖入里昂中法大學后,,遭到鎮(zhèn)壓與抓捕。顏昌頤不僅帶頭維護留法勤工儉學學生權利,,積極參加請愿,、游行和各種抗議活動。在“進占里昂中法大學”斗爭中,,顏昌頤和蕭明都是“先發(fā)隊”的成員,,在被囚禁中,他們不僅開展了絕食斗爭,,并怒斥北洋軍閥政府代表,,表現(xiàn)出堅定的革命立場。10月中旬,,法國當局將包括陳毅,、顏昌頤、蕭明在內的104位參與進占里昂中法大學的勤工儉學學生遣送回國,。
重返祖國,,建立中法大學黨支部
“……快看,快看,!西北的半天已紅,,愿這只火把,溫熱了你全身的冷凍,?!北环▏斁智卜档年愐阍凇稓w國·雜詩》中這樣表達自己的心緒。
歸國途中,,蔡和森,、李立三等在香港下船。1921年11月23日,,陳毅帶領77名學生回到上海,,幾經(jīng)斗爭,北洋軍閥政府終于答應在北京中法大學開設一個專門班,,接收這批回國學生,,由各省政府資助官費入學,。此后,陳毅回到四川繼續(xù)為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爭取權益,。顏昌頤,、蕭明等其他學生北上,進入北京中法大學學習,。
此時,,在李大釗、陳獨秀等推動下,,馬克思主義已經(jīng)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1921年7月,黨的一大在上海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為了貫徹黨的“一大”精神,黨中央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黨在北方的全面工作以及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區(qū)分部工作由李大釗負責,。
1922年5月,蔡和森在廣州見到了同窗好友鄧中夏,,并向他詳細介紹了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們的革命活動,。此后,經(jīng)蔡和森介紹,,已到北京中法大學讀書的蕭明,、顏昌頤等人,及時與北京的黨組織取得聯(lián)系,,并見到了李大釗,、鄧中夏、陳為人等北方黨組織的領導人,。
由于蕭明與陳為人同為湖南三師校友,,并一同參加了湘南學生聯(lián)合會,早已相識,。1922年夏,,經(jīng)鄧中夏、陳為人介紹,,蕭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顏昌頤也由鄧,、陳二人介紹入黨,。
1924年,陳毅(左一)與同學在香山碧云寺
1922年下半年,在李大釗的指導和支持下,,中共西山黨支部(1923年改稱為北京中法大學黨支部)在香山碧云寺(中法大學西山學院校址)成立,。黨支部成立時有蕭明、顏昌頤,、彭健華,、王斐然、劉汝明等10余名黨員,,蕭明任黨支部第一任書記,。
北京中法大學黨支部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北京地區(qū)最早建立的四個黨支部之一,也是海淀地區(qū)的第一個黨支部,,由中共北京地委直接領導,。北京中法大學黨支部建立也對北京其他高校黨支部的建立起到了較好的帶動作用。1923年10月,,因在報刊上發(fā)文抨擊軍閥統(tǒng)治,,陳毅被軍閥當局“禮送出川”,也進入北京中法大學學習,。同年11月,經(jīng)蕭明,、顏昌頤介紹,,陳毅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4年至1925年,,在黨組織安排下,,蕭明和顏昌頤先后往莫斯科學習,陳毅接替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也是陳毅在黨內擔任的第一個職務,。
北京中法大學黨支部建立之初,支部成員最重要的工作是開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宣傳發(fā)動群眾,。在李大釗安排下,蕭明參加《工人周刊》編輯工作,,并參加到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又稱“二七”大罷工)的斗爭中,。1922年,蕭明跟隨鄧中夏,、陳為人多次深入長辛店鐵路工人之中,,積極組織糾查隊、調查團,、講演團等,,并直接參與長辛店鐵路工人罷工運動的組織領導工作。顏昌頤也被李大釗親自選為6個鐵路密查員之一,調查交通系統(tǒng)的貪腐情況,。陳毅在北京中法大學就讀期間,,曾擔任學生會主席和北京市學生聯(lián)合會中共黨團書記,還發(fā)揮文學特長,,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觀點倡導革命文學,,宣傳革命思想,啟發(fā)喚醒青年起來進行革命斗爭,。擔任黨支部書記后,,陳毅積極按照上級要求帶領支部在校內外開展工作。
“在三月十七這天,,陳毅同學在景山后街召集我們少數(shù)同學開會,,準備‘3.18’的游行示威,發(fā)給每一個同學一個紅色敢死隊的袖章,?!绷旰螅H歷“三一八慘案”的朱繼熹這樣回憶到,。當時,,朱繼熹是北京中法大學福爾德學院學生。
1926年,,北京中法大學組織中山先生迎喪會,。(圖中前排左起第九人是陳毅)
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北京中法大學的學生們積極參加了北京大中學校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敢于與反動軍警進行正面斗爭,。1926年3月18日,在“三一八慘案”中,,為反抗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統(tǒng)治,,北京中法大學學生胡錫爵英勇犧牲,另有十余名學生負傷,。
正是在學校地下黨組織的帶領和號召下,,不少學子緊跟蕭明、顏昌頤,、陳毅等共產(chǎn)黨人的腳步,,從北京中法大學走上革命征途,為民族解放和建立新中國做出貢獻,。
生生不息,,革命火種聚薪成炬
“到那里一看,與我們見面的是鄧力群,。鄧和我早就在民先總隊部認識,,他是總隊部組織部長,,我是管三區(qū)隊工作的。鄧力群先談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形勢,,黨的抗日救亡的綱領和最高綱領,,我和張潤都表示同意黨的綱領,愿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奮斗終生,。鄧力群表示接受我兩人為中共黨員,。”1986年,,曾是北京中法大學學生的陳大東在文章中這樣回憶了半個世紀前自己在太廟柏樹林中的入黨時刻,。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北京中法大學的愛國進步學生,,在黨組織的帶領下,,積極參與“一二九運動”,組織參加南下宣傳團,,還成立有“中法大學學生抗日救國會”“中法民族解放先鋒團”等進步組織,。1939年至1946年,北京中法大學被迫南遷昆明,部分黨員按照上級要求隨遷南下,,稱為北系黨員,。在昆明辦學期間,也有地下黨員和進步學生加入中法大學,,稱為南系黨員,。在大后方,北京中法大學的青年學生們積極響應黨組織號召,,成為反內戰(zhàn)、爭民主等愛國民主運動中的骨干力量,,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南遷期間,根據(jù)上級安排,,北京中法大學并未建立黨支部,,南北兩系黨員嚴格遵守黨的紀律,相互之間沒有聯(lián)系,,只有政治信仰和革命斗爭上的默契,。直至返京復校后,1947年初,,經(jīng)黨組織批準,,個別北系黨員才隱藏身份,加入南系黨組織領導的進步學生組織,,更好的加強了“動作協(xié)同”,。1947年8月,,北京中法大學地下黨支部才再次成立。10月,,又在新入學學生中成立了第二黨支部,。北京中法大學的地下黨組織還在學生自治會中建立了黨組,以便有效貫徹黨關于學生運動的方針政策,,并建立了外圍進步學生組織,。
在殘酷的斗爭中,北京中法大學的地下黨組織高度重視黨的建設,,不僅積極發(fā)展黨員,,壯大組織,即使在秘密工作條件下,,黨支部和黨小組還堅持過組織生活,,并始終將黨員的秘密工作紀律教育和氣節(jié)教育放在首位。當時,,學校的兩個地下黨支部平行設置,,雖然有共同的上級,但工作各有側重,,支部與支部之間不允許有橫向聯(lián)系,,每個支部還成立有若干黨小組,黨小組之間也嚴格禁止相互聯(lián)系,。1948年10月,,根據(jù)革命形勢的發(fā)展,上級決定將兩個平行黨支部合并成立北京中法大學黨總支,,侯維城,、董質彬先后擔任黨總支書記。
1946年到1949年,,在黨組織的有力領導下,,北京中法大學的地下黨員和進步學生們在校內外積極開展革命宣傳,團結壯大進步力量,,做好情報搜集和秘密調查工作,,與國民黨反動派及其追隨者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通知華北大學工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合并北京中法大學入校的公函
1950年9月,,伴隨著中法大學本部和數(shù)理化三系并入華北大學工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中法大學黨總支書記黃楓仁和部分黨員的組織關系調入華北大學工學院黨總支,。
1950年,,并入華北大學工學院的北京中法大學部分學生合影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上,,北理工人將永懷始自建黨之初的紅色火種,,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兩個第一”的光榮傳統(tǒng),,潛心耕耘,,恒心發(fā)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人物后記
陳毅,1925年從北京中法大學文學院畢業(yè),。1926年被派往四川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在武漢中央軍校擔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義部隊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參加領導了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歷任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師黨代表,,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十二師黨代表,、師長,紅四軍政治部主任,、軍委書記,,紅六軍、紅三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委書記,,紅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方軍總指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紅軍長征后,,留在江西蘇區(qū),,領導了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谷諔?zhàn)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代軍長,、軍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山東軍區(qū)司令員,,華東軍區(qū)司令員,,華東野戰(zhàn)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軍區(qū)和中原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zhàn)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建國后,,任華東軍區(qū)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長。還曾任國務院外事辦主任,,外交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第三、四屆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2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顏昌頤,,離開北京中法大學后,按照黨組織安排前往蘇聯(lián)學習,,與葉挺,、聶榮臻、王一飛等進入蘇聯(lián)紅軍學校學習軍事,,成為黨內早期少有的優(yōu)秀軍事人才之一,。回國后,,顏昌頤參與籌組中央軍事部(后改稱中央軍委),,并長期擔任中央軍委委員,曾在湖南和江蘇領導軍事工作,,協(xié)助周恩來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顏昌頤還擔任了南昌起義前敵軍委成員,為起義做了大量工作,。其后,,顏昌頤參與創(chuàng)建工農(nóng)紅軍第二師和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建立了東江革命根據(jù)地。1929年,,因叛徒出賣,,顏昌頤與彭湃等同志在上海英勇就義。顏昌頤是中共中央軍委早期的重要成員和黨早期重要的軍事干部,,為中國革命和黨的軍事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蕭明,1924年按照黨組織安排前往蘇聯(lián)學習,。兩年后,,蕭明奉命回國,并按照黨組織要求在馮玉祥部隊擔任職務,,開展政治工作,。1927年,蕭明擔任渭南縣委書記,,化名彭明,。1928年3月,蕭明參與領導了“渭華起義”,,成立了陜西地區(qū)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此后擔任中共順直省(民國時期舊區(qū)劃)省委委員和省委軍委委員,。上世紀三十年代,,蕭明在華北地區(qū)曾是“北京特委”(特科)主要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1937年底,,蕭明奉命到延安擔任抗日軍政大學政治教員,。1945之后,蕭明相繼擔任張家口市委工委書記,、總工會主席,、北平市委委員、市委工委書記,、市總工會副主席,、黨組書記。新中國成立后,,蕭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監(jiān)察委員,、全國總工會執(zhí)委,北京市總工會主席,、全國政協(xié)委員,。1959年,,蕭明在北京逝世,。蕭明是我黨早期工人運動領導者,、工人運動活動家和中國工會工作的開拓者。
備注:
1.在北京中法大學辦學期間,,北京曾多次更名為“北平”,,且中法大學在國內外還有相關辦學機構,為方便表述,,本文中一律統(tǒng)稱我校辦學前身為“北京中法大學”,。
2.本文撰寫參考了《北京理工大學校史叢書》《學習時報》《北京日報》《解放日報》《福建黨史月刊》等報刊、中法大學檔案(法國期間運動的部分源自回憶錄)和海淀區(qū)黨建大事記,、東城區(qū)黨建大事記等材料以及網(wǎng)絡相關報道內容,。有關蕭明、顏昌頤的內容來源于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等官媒,。
3.陳毅元帥簡介資料來源于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