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報·京工人物】馬彪:事業(yè)高于一切 責任重于泰山
發(fā)布日期:2010-09-10 閱讀次數:
———記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機械與車輛學院馬彪教授
供稿:學生記者 唐謹 編輯:黨委宣傳部 郝曉玲

供稿:學生記者 唐謹 編輯:黨委宣傳部 郝曉玲

溫暖的午后,初次見到馬彪教授,,身為軍車實驗室的項目研究組組長,,懷著國家機密高于一切的審慎態(tài)度,馬彪教授接受了我的采訪,。馬彪教授“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的人生態(tài)度與學者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名精于學術研究,,執(zhí)著國防科技的學者,,馬彪教授先后被評為北京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1997年度優(yōu)秀青年教師,、北京市2004年度優(yōu)秀教師,,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教學研究 一絲不茍
教學之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馬彪教授深諳此理,。1989年,馬彪教授畢業(yè)后就留校從事車輛工程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教學,,先后主講了本科生課程“自動控制理論基礎”,、“坦克設計”、“坦克構造”和研究生課程“車輛傳動與操縱”,、“車輛電子技術”,、“車輛自動變速理論與控制”。在教學工作中,,馬彪教授認真實踐,,積極創(chuàng)新,所講的每一堂課都結合相應的學科發(fā)展精心準備,,將科研新成果和學科新發(fā)展及時準確地反映到教學實踐中,,在自身努力學習提高的基礎上,,不斷虛心向老教師請教,充實,、豐富教學內容,。
在研究生的教學指導中,馬彪教授一絲不茍,,勤懇認真,,對學生嚴格要求,獨立指導碩士研究生36名,,其中2名獲得北京理工大學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博士研究生14名,其中1名獲得北京理工大學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
在理論研究方面,,馬彪教授成果卓著,被SCI,、EI收錄的學術論文達35篇,,合作編著《車輛隨機振動與懸架控制原理》、《現(xiàn)代汽車電子技術》,、《坦克設計》,、《車輛懸架減振器的理論與實踐》、《坦克技術概論》,、《國家軍用標準“履帶式裝甲車輛綜合傳動裝置通用規(guī)范》,,以及《設備管理、設備潤滑與液壓技術》等,。
馬彪教授二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無私奉獻,在教學的基礎上研究,,在研究的指導下教學,,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人才,。
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
“堪為人師”,,這是學生鄭長松對馬彪教授的評價。馬彪教授與學生交往亦師亦友,,從科研,、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對學生諄諄教導,,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傾注了諸多心血。從選題開始指導學生科研,并一直關注課題發(fā)展,,經常進行集中指導,,不斷敦促學生。同時,,又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科研,,為學生提供成長鍛煉的平臺,將工作分化到每一個學生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使每一個學生踏上工作崗位都能獨擋一面。馬彪教授親切關心并解決了學生的回家問題,,點滴見真情,。工作上,馬彪教授更是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深夜辦公室的燈光閃爍,周末依然可以看到他帶著學生忙碌的身影,。加班加點早已是家常便飯,,老師和學生早已習慣,師生同甘共苦,,因為他們深知,,科研,只有付出辛勤的努力,,才可能最終收獲豐碩的果實,。
獻身國防 無怨無悔
國防科技工業(yè)是知識 密集型產業(yè),國防科技工業(yè)發(fā)展中的一切問題歸根到底都是人才問題,。一直致力于坦克構造設計研究的馬彪教授以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勇挑重擔,,敢于攻關,,以“事業(yè)高于一切”的精神積極投身國防重大科研項目,為攀登國防科技高峰進行了創(chuàng)造科性的勞動,,推動我國坦克裝甲車技術不斷進步,。
馬彪教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八五”和“九五”期間,,馬彪教授負責項目為后續(xù)工程化研制奠定了基礎。經過系列化研究,經過技術鑒定達到了國際先進技術水平,,推動了我國車輛傳動技術的進步,。
團隊建設 精誠合作
作為軍車實驗室的項目研究組組長,馬彪教授始終工作在項目研究的第一線,,以誠懇踏實的人格魅力和兢兢業(yè)業(yè)的勤懇工作,,將團隊牢牢凝聚在一起,充分挖掘每個人的特點,,在工作分配上揚起所長,,發(fā)揮每個人的優(yōu)勢,科研上給予大力支持,。作為組長,,馬彪教授既要統(tǒng)籌全局,又要深入細節(jié),,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教學科研之外,,還積極敦促關注每個人的工作進度,從而保證了整個團隊的工作進展,。
為了保證研制過程中的質量和進度,,馬彪教授帶領項目組全體成員,團結合作,,精心組織,,積極進取,刻苦攻關,;在進度緊張,、任務難度大、資金有限等情況下,,克服種種困難,,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技術上精益求精,,充分發(fā)揚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完成了一項又一項被認為“難以完成”的任務,。
在與各個課題組的技術交流中,,馬彪教授在技術上毫不保守,有求必應,,加強與各個課題組的技術合作,,資源共享,精誠合作,,共同進步,。將科學沒有界限詮釋于工作科研的細節(jié)中,。
臥薪嘗膽 甘于奉獻
從1989年留校任教以來,馬彪星期日幾乎從來沒有休息過,,甚至春節(jié)都忙碌在科研工作中,,一心撲在工作上,家人都無暇照顧,。上世紀80年代的科研條件異常艱苦,,18平方米的辦公室里擠著6個人,偌大的課題組只有一臺計算機,,可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中國的裝甲車底盤與傳動系統(tǒng)成長起來,中國的國防事業(yè)騰飛起來,,而馬彪和項目組同事的白發(fā)卻多了起來,,青春與熱情在為國防事業(yè)奉獻的事業(yè)中。
特種車輛傳動裝置的輸入功率一般都大于300kW,,西山試驗室建成之前,,在不影響學校正常用電的情況下,為了進行實驗常常要從晚上十點才開始工作,,直到凌晨才能結束,。不知有多少年,多少個夜晚,,馬彪教授就這樣披星戴月地回家,,有時僅僅是在辦公室的椅子上休息一會。當同事們都開著車上下班時,,馬彪依然騎著自行車,,他笑稱自己不開車,因為喜歡琢磨事兒,,擔心一不留神成為馬路殺手,。
馬彪教授所帶的課題組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情,臥薪嘗膽,,刻苦攻關,,孜孜不倦,晝夜加班,,嚴謹認真的科研態(tài)度,,一絲不茍的學者精神,終于完成項目設計定型,,為學??蒲惺组_先河,爭得榮譽,,為后續(xù)型號項目的研制奠定了基礎,。
采訪歸來,,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馬彪教授的低調內斂,他一直覺得自己做的是一個教師的本分工作,,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不為名利所累,,一心奉獻科研,。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二十年的教學科研工作中,,馬彪教授始終秉承“事業(yè)高于一切”的態(tài)度,,克服了種種困難,工作上勤勤懇懇,、勇于奉獻,,不斷拓寬自己知識領域以適應和推動教學與科研發(fā)展。馬彪教授帶領項目組同志團結合作,、積極進取,,刻苦攻關,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和國防建設孜孜不倦,,不懈努力,,無私奉獻,無怨無悔,,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