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報·京工人物】776期 季葆華教授:求實創(chuàng)新 開拓進取
發(fā)布日期:2010-10-26 閱讀次數(shù):
———記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宇航學院季葆華教授
供稿:學生記者 王艷艷 楊萱 編輯: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郝曉玲
金秋時節(jié),和煦的陽光灑滿北理工的每一個角落,。當我們在宇航學院力學系生物力學與仿生材料實驗室采訪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季葆華教授時,,感到如沐春風,。話題從他最早的求學經(jīng)歷一直談到近幾年的科研道路,。
季葆華于1971 年出生,,從事生物力學與仿生材料方面的研究已近十年,。他將多尺度力學的建模方法及原理發(fā)展和應用到生物系統(tǒng)與生物材料方面,,這項創(chuàng)新工作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認可和關注,。憑借著開拓新領域的熱情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季葆華成功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并榮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對國家給予的支持和資助,季葆華感慨到,,“堅持不懈長時間的研究積累,,是科研創(chuàng)新的基本保證;一項研究常常需要三到五年才有些結果出來,,而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結果可能需要上十年的時間,,國家的資助是對自己研究工作的最大激勵和鞭策。”在科學研究這條漫長而枯燥的求索之路上,,談到堅持下去的動力,,季葆華認為,興趣與毅力,,兩者缺一不可,!而這兩者也貫穿在了季葆華近幾年的研究經(jīng)歷中。
從孜孜不倦鉆研到矢志不渝前進
和許多學者一樣,,季葆華對科研的動力來源于興趣,,并在攀登科學高峰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充實自己。沿著這條軌跡,,季葆華從本科到博士后,,從西安交大到中國科學院,再輾轉到德國馬普研究所,,他都矢志不渝地堅持發(fā)掘興趣,,一如既往地前進。
父母的悉心教誨使季葆華從小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喜歡讀書和鉆研,。1989 年順利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學,在那里認識了“渦輪機”專業(yè),,第一次體驗到了力學知識的重要性,。帶著對研究生生活的向往,季葆華被免試推薦到孟慶集教授課題組開始從事有關“渦輪機轉子及葉片強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孟慶集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季葆華邁進了科學研究的大門,體會到了科研的艱辛和快樂,。
1998 年季葆華博士畢業(yè),。但是,他仍感到自己的力學基礎不夠寬厚,,影響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于是他申請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師從王自強院士,。第一次接觸基礎力學理論,,季葆華感到了課題的深奧和艱澀,但他并沒有退縮,,反而愈挫愈勇,,認真鉆研,刻苦學習,,廢寢忘食,,一心撲在了導師交給的“顆粒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細觀力學”的研究課題上。在王自強院士嚴謹治學的熏陶下,,季葆華在三年的博士后研究中,,欣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就是力學研究!
在王自強院士的支持和鼓勵下,,季葆華向當時國際知名的華人力學家斯坦福大學高華健教授發(fā)送了合作研究的申請郵件,。機遇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頭腦,當時高華健教授恰好已被德國馬普學會金屬研究所聘為所長,。高華健教授很快回復了郵件,,鼓勵季葆華與他同去德國工作。2001 年季葆華前往德國馬普學會金屬研究所,,在高華健教授課題組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和學習,。馬普學會金屬研究所的學術交流非常活躍,,每個星期都有國際頂尖科學家的學術報告,,來訪學者更是常年不間斷。在這種濃厚的學術氛圍下,,季葆華感受到了強大的科研動力,,先進的創(chuàng)新思想,激發(fā)了自己對生物與仿生力學的興趣和靈感,。在高華健教授的啟發(fā)和指導下,,經(jīng)過三年的刻苦研究,季葆華在生物材料的力學和仿生設計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從身體力行創(chuàng)業(yè)到組建研究團隊
2004 年,,由于受到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鄭泉水教授,、黃克智院士和當時在伊利諾爾香檳分校的黃永剛教授的推薦和鼓勵,季葆華申請回國到清華大學工作,,開始了自己獨立的研究歷程,。科研經(jīng)費是進行科學研究的保證,。季葆華樂呵呵地形容,,“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那時,,我就到處找糧草。很幸運,,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在基金委的資助下,季葆華開展了有關仿生力學,、骨力學,,細胞與分子力學等研究方向的課題項目,開啟了求實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之路,。
2008 年11 月,,在胡更開教授的推薦下,季葆華作為引進人才來到北京理工大學工作,。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季葆華花費一年的時間建立了課題組和實驗室。目前課題組包括1 名教授,、1 名講師,、5 名博士、3 名碩士,。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季葆華也接觸到許多不同:不一樣的老師,不一樣的學生,,和不同的學術觀點,。自由寬容的平臺給季葆華的科研之路注入更多新鮮力量。
季葆華特別重視同行間的學術交流,。他每年至少出國訪問或參加國際會議一次,;多次參加國內的學術大會,與同行交流,,聽傾同行的反饋,,在反饋中完善自己的科學研究;積極發(fā)表文章,,渴望獲得同行的評審,,哪怕是質疑,。
季葆華的科研成果頗多,在建立獨立課題組后,,提出了生物材料的廣義結構細化模型(簡稱SSC),,揭示了生物材料自底向上、從納米到宏觀的多級結構設計的力學原理,;建立了生物表面超疏水和濕粘附的多級結構力學模型,提出了表面多級微結構設計的力學原理,;建立了一個基于分子機理的細胞粘附模型,,揭示了細胞粘附的穩(wěn)定性和細胞重排的內在機理;發(fā)展了生物大分子的粗?;P?,并成功應用于研究聚合物分子的自組裝機理、HIV原1 蛋白酶結構與功能關系和納米醫(yī)藥的分子設計等,。目前已發(fā)表學術論文60 余篇,,其中有多篇發(fā)表在高檔次學術雜志上。曾獲得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中國力學學會青年科技獎等獎項。
從認認真真為學到勤勤懇懇為師
除去科研的責任,,季葆華還肩負著為人師的角色,。當問起他的教學心得時,季葆華很直爽地回答,,“離開科研院所來到高校,,從學生到老師,開始時有些不適應這種環(huán)境和角色的轉換,。做好一名教師對自己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經(jīng)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體會到一名大學教師的責任是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季葆華采取以興趣發(fā)展特長的原則進行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教學。對于本科生,,重視理論聯(lián)系實際,,書本知識結合學科前沿的方式進行授課,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待研究生培養(yǎng),,則注重發(fā)現(xiàn)和挖掘學生的興趣和特長,以興趣發(fā)展特長,,根據(jù)特長選擇研究課題,。在指導研究生過程中,,以多種形式,如單獨討論,、小組討論和學術會議等,,啟發(fā)和開拓研究生的研究思路,幫助學生走上自己喜愛的科研道路,。
季葆華已給本科生開設了一門生物力學基礎知識的課程———《生物力學導論》,,給研究生開設了《現(xiàn)代生物力學》。通過教學與科研的緊密結合,,季葆華期待能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和做出更多的研究成果,,為學校和國家做貢獻。
采訪結束,,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季葆華老師在用他的真誠,、執(zhí)著與努力,探索屬于自己的科研道路,。他用求真務實的精神為青年教師譜寫了一曲實事求是,,自主創(chuàng)新的科學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