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校長胡海巖:理工院校不可缺失人文精神
發(fā)布日期:2011-09-15 閱讀次數(shù):
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潘若濛 2011年09月14日 摘編:新聞中心 段煉
原文鏈接:http://www.ce.cn/xwzx/shgj/gdxw/201109/14/t20110914_22693566.shtml
北京理工大學體育館雄姿。
校園草坪上的“延安石”揭示了北理工深厚的辦學淵源,。
佇立在校園中的徐特立塑像,。
學校承擔了北京奧運會部分項目的比賽。
1940年,,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中共中央命名的“自然科學院”在延安杜甫川誕生,。這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李富春,、徐特立,、李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擔任學校的主要領導,。1942年秋,毛澤東親自為延安自然科學院題寫了校名,。
北京理工大學的校園里,,莊嚴整齊的校舍布局體現(xiàn)了這所理工院校治學嚴謹?shù)奶攸c,而當你走進學校足球場和奧運排球館,,又能感受到學校青春洋溢的氣息,。日前,記者走進這所帶有“紅色記憶”的大學,。如今,,這里不僅積淀了豐厚的自然科學基礎,也散發(fā)著濃郁的人文氣息,。“你有什么樣的人文精神,,就會制定什么樣的大學制度,大學師生就會按什么樣的制度構架去學習和生活,。”校長胡海巖說,。
1、大學應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的人才
深圳特區(qū)報:社會非常需要杰出人才,,在您看來,,如何才能培養(yǎng)出杰出人才?
胡海巖:現(xiàn)在許多用人單位,、企業(yè)抱怨大學沒有培養(yǎng)出人才,,我覺得這是過于狹隘和片面的說法,大學本科的4年僅是成才道路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不是培養(yǎng)人才的唯一途徑,,我不贊成這樣片面理解錢老提出的問題。
錢學森40多歲成為世界公認的著名學者,,大學本科的學習只占這40多年的十分之一,,所以不能僅僅說中國大學存在問題。我們知道,,家庭影響、工作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自身的心理環(huán)境,這些都是影響成才的因素,,所以,,中國的學校難以培養(yǎng)出頂尖人才的命題應從更深層面去理解。有人認為錢學森那代人上的大學比現(xiàn)在的大學更好,,這些說法我不太贊同,。
我們知道,,以錢老為代表的老一代大學生都有難得的家國情懷,即使在國外已經身處高位,,當祖國需要他們,、召喚他們的時候,他們總是義不容辭地回來,,哪怕國內給他們的工資,、學術平臺等軟硬件遠不如國外。如果說這是培養(yǎng)人才的成功,,我非常贊同,。這些學生的愛國情結、家國情懷讓人敬佩,,如果我們大量流失頂尖人才,,如果學子們沒有滿懷愛國之情,國家的前途命運將很難想象,。要培養(yǎng)出頂尖的人才,,我們更應該加強全面素質教育,包括更注重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對國家建設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等,,這些大方面可能更重要。
深圳特區(qū)報:您認為“人才”的標準是什么,?您希望走出北理工的學子具備哪些素質,?
胡海巖:我覺得在如今對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北京理工大學對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評價也不會是統(tǒng)一的標準和模式,。但在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我希望北理工的學子都有正確的認識。第一,,要熱愛國家熱愛人民,,要有責任感,這也是北理工過去引以為自豪的傳統(tǒng),;其次,,要有好的學術基礎,把在這里學習的精深學問轉化成建設祖國的力量,。把這兩點放在一起就是北理工現(xiàn)在的校訓:德以明理,、學以精工。我希望我們的學生崇尚道德,,達到以追求客觀真理為己任的境界,;學術精深,能夠用精深學問報效國家,。
當然這是基本要求,,對一部分優(yōu)秀的學生,,在他們的知識結構、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我們有更高的要求。北理工作為一所以國防科技為特色的工科院校,,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是工程師,,當然還有一部分學生成為科學家、政治家,、企業(yè)家等,。我們并不設定統(tǒng)一的人才標準,無論你將來成為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學科的科學家,還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我們都引以為豪?,F(xiàn)在的年輕人的追求是多元化、豐富多彩的,,但是回到最基本的,,熱愛國家,有一種感恩精神,,有一種社會責任感,,這恐怕是非常基本的要求,。
深圳特區(qū)報:請您具體解釋一下北理工校訓“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的內涵。
胡海巖:校訓的制定者不是具體的某個人,,而是全體北理工人智慧的結晶,,大家共同商議的結果。從字面上看,,體現(xiàn)理工類學院的特色,,內涵上強調德和才。另外也是大學精神的體現(xiàn),,我們注意到有些大學的校訓拿去做一個工廠的廠訓,、一個研究所的所訓好像都可以通用,沒有強調學術的內容,。
2006年開始啟動校訓的制定工作,2007年我到北理工工作的時候,,當時已經征求了很多教師,、學生以及離退休老職工的意見,。經過反復提煉,我們覺得有兩點要堅持,,一是德才并舉,,二是要有特色。不要一些全國許多高校都在用的詞,,比如“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團結求實”等類詞匯,,這不太像一所高等學府有內涵的校訓,。同時,希望涵括北理工的獨特之處,。校訓經過反復推敲,,一直到2010年8月才正式確立,是在北理工70周年校慶之前新生入學時發(fā)布的,。過去學校有一些好的口號,,比如“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等確立為學風,,這樣共同形成北理工大學精神的體系,。
2、辦了文科院系未必就有人文精神
深圳特區(qū)報:有一個現(xiàn)象,,很多理工類院校越來越重視“文史哲”院系的發(fā)展,,認為理工科院校也不能缺少“人文精神”,您如何看待人文精神與理工院校的辯證關系,?
胡海巖:幾乎所有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校后來都發(fā)現(xiàn),,沒有文科的話學校人文精神的缺失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是不利的。但又不能脫胎換骨改造成一所綜合性大學,,所以很多這類高校開始舉辦一些文科,。
同時我們也在思考,辦了文科院系是不是就有人文精神了,?我覺得未必,,特別是以應用文科為主的,恐怕人文精神體現(xiàn)的還是不夠,。傳統(tǒng)的“文,、史、哲”和現(xiàn)在的“經,、管,、法”,顯然是“經,、管,、法”比“文,、史、哲”要熱得多,,那么這樣的專業(yè)結構是不是可以說就有“人文精神”了,,我看要打一個問號。如果天天都圍著市場經濟轉,,圍著講著經管法的事情,,恐怕人文精神也還是缺失的。
我們在北理工講人文精神,,我認為很大程度上受延安精神的影響,。人文精神不是靠我們辦了幾個文科學院就會自然改善的,而是說我們在辦大學的過程中要把校園的“精神層面”始終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我認為,,把一所大學辦好,除了基本的物質條件,,最重要的是高水平的師資,,另外一個就是人文精神,你有什么樣的人文精神,,就會制定什么樣的大學制度,,大學師生就會按什么樣的制度構架去學習和生活。
其實,,人文精神是最高層次的東西,。蓋大樓10年足夠,人才培養(yǎng)是20年,、30年一代人,,人文精神對大學來講則需要更長時間的積淀。北理工已經70年了,,人文精神當然有,,但是和理想大學相比,還是有欠缺,,所以我們最近剛剛制定完十二五期間的人文建設綱要,,大到思想層面,小到學院的樓宇應該如何體現(xiàn)學院的文化,,都有一些設想和要求,。
人文精神建設需要從更多方面著手,我記得去年和藝術學院院長從臺灣訪問回來,,就請他談感想,,希望他在北理工的形象設計、塑造方面要有作品。學院不能僅僅滿足于培養(yǎng)自己的學生,,還要在孵化校園人文精神方面做更多的事情,。
3、實行學部制體現(xiàn)“教授治學”
深圳特區(qū)報:談到建世界一流水平大學,,就不得不談大學內部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不得不思考大學“去行政化”的老問題,,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胡海巖:前段時間大家對大學行政化的抨擊比較多,本質上不是講大學老師的行政級別問題,,而是講大學運行管理充滿過多的行政色彩,。這里又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政府對大學的管理,,沒有把大學看成是學術機構,,而是看成政府的一部分即一個事業(yè)單位來管理;另一方面,,大學也效仿政府來管理,,政府有什么部門,有什么處,,大學也有相應的機構與之對應,,按照同樣的模式來管理。這樣做使行政主導作用越來越大,,學術色彩越來越淡,。
我覺得,這一年多來教育界對這個問題討論比較多,,大家看得也越來越清楚了,,既然看到了問題所在,那么就要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去改進,。政府與大學之間的改進主要是靠政府來改,,很難靠大學來改,因為大學是被管理者,,大學能夠自己做的是大學內部的管理,,就是怎么樣把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協(xié)調好。
北理工是比較早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我們經過幾年的努力,,去年已經制定完成了北京理工大學的章程,在基本管理制度的創(chuàng)新研究上下的功夫很大,。章程非常顯著的特征就是突出“學術機構”地位,,而不是政治組織或政府部門,學術治理的內容占比非常大,對于學術的構架,、教師與學生的責任權利,,都有很全面的界定。
在學校的內部機制調整方面,,章程也做了比較大的突破,,并將我們已經做的一些調整形成制度。比如,,我們2008年開始啟動學院設置的調整,,這使得我們的學院不像以前那樣龐大,而是大小適中,,有更多發(fā)展活力和發(fā)展空間,;學院院長的管理權限大大加強,也就是把學校的行政管理權限更多地轉移到學術干部手里,。
學院細分后,,規(guī)模比較小,帶來了一個問題,,學院間的跨學科發(fā)展怎么辦,?所以,我們創(chuàng)新制度,,設置了學部這樣的機構,。我們的學部制度在國內應該是一種創(chuàng)新,一個學部覆蓋3—5個學院的學科領域,,但它不是行政機構,,而是學術組織,它實行委員制,,委員是由教授選出來的,,學校的領導是不能當委員的,根據(jù)各個學科教授人數(shù)的多少來進行選擇,。
大家推選學術水平較高,、辦事公正、有責任感的一批教授組成一個委員會,,在這個層面上制定學術標準,,教授副教授的評聘、博士生碩士生的學位授予,、學科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等,,把這部分的學術權利交給了教授們,也是體現(xiàn)教授治學,,當然這還是優(yōu)秀教授代表治學,,還不是所有的代表,。我們覺得現(xiàn)階段還不適合讓所有的教授都參與治學,一是教授的人數(shù)非常多,,而人數(shù)多會導致民主決策的效率非常低,,所以還是選出他們中的優(yōu)秀代表替他們行使權力。這個制度從2010年起正式試運行,,目前來看,,效果非常好。
4,、關于南科大改革:值得肯定冀其成功
深圳特區(qū)報:您在去年全國兩會上曾呼吁建立一個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特區(qū)”,,而南科大如今已經先行先試,有人認為這是重大的突破,,也有人質疑這種單打獨斗搞改革成效有限。請問您對南科大改革有何期待,,對高等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路徑有何見解,?
胡海巖:去年兩會時我的確就南方科技大學教育改革發(fā)出過呼吁。當時在教育界聯(lián)組會議上,,我在一個正式發(fā)言中呼吁國家設立一個高等教育改革的特區(qū),,不要只是一個南科大,其他類型的學校也應該有,,比如在985大學里選一所,,省屬院校選一所,東部,、西部各種類型的選五六所,,去進行一些力度較大的改革。
南方科大這種全新的構架可能沒有歷史的包袱,,制約也相對少一些,,我們希望它能取得重大突破。但我想高等教育的改革靠這一所學校遠遠不夠,,假如改革失敗了怎么辦,,是不是我們就不改革了?當然,,南科大改革無論成功失敗都值得肯定,,但我認為多幾所不同類型的學校共同推進,也希望能與中小學教育改革聯(lián)動,,如果中小學培養(yǎng)的都是應試教育下的“好”學生,,那么,寄希望于通過大學的幾年教育把學生變成創(chuàng)新人才,,也不現(xiàn)實,。
5 、校足球隊大運會上表現(xiàn)精彩
深圳特區(qū)報:2001年—2004年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連續(xù)三年獲得飛利浦全國大學生足球聯(lián)賽冠軍,后來還分別代表北京隊和中國隊出征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請您介紹一下球隊近年的發(fā)展狀況,。
胡海巖:我們十分推崇青年學生強健體魄,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正是我們的驕傲,,是所有理工學子追求體育精神的典范,,也是我們努力追求更具內涵的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該球隊由北京理工大學足球俱樂部管理,,俱樂部成立于2000年9月1日,,隸屬于北京市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并由北京理工大學投資管理,,隊員全部由北京理工大學在校大學生組成,。球隊是當今中國幾十只職業(yè)足球隊中唯一一支由純在校大學生組成的具有職業(yè)水平的球隊,2006年以中國足球乙級聯(lián)賽冠軍的成績順利晉級中甲聯(lián)賽,,受到社會和輿論的廣泛關注,。
2007年,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在中甲聯(lián)賽中取得了第十一名的成績,,成功保級,,2008年和2009年分別取得中甲第七名和第八名,2010年經過拼搏,,也保級成功,,這其實都表明了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在探索體育回歸教育,體育界和教育界都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眼光關注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每一步的發(fā)展,。在剛剛結束的深圳第二十六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中國大學生男子足球隊正是由北理工班底組成,這支號稱最高學歷的球隊,,獲得第7名的好成績,。
校長名片
胡海巖,1956年生于上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988年畢業(yè)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固體力學專業(yè),,獲工學博士。曾任德國Stuttgart大學洪堡基金研究員,,美國Duke大學訪問教授,。1994年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1998年任副校長,、黨委常委,,2001年任校長,、研究生院院長。2007年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F(xiàn)兼任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lián)盟(IUTAM)理事,,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兵工學會副理事長,。
學校簡介
北京理工大學坐落于北京中關村大街。是一所以理工為主,、工理管文協(xié)調發(fā)展的全國重點大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歷批次重點建設的高校,首批設立研究生院,,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行列,。
1940年,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中共中央命名的“自然科學院”在延安杜甫川誕生,。這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李富春、徐特立,、李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擔任學校的主要領導。學校1949年遷入北京,,之后更名為北京工業(yè)學院,。1988年再次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近年來,,學校瞄準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fā)展前沿,,確立了“強地、揚信,、拓天”的特色發(fā)展路徑,,在精確打擊、高效毀傷,、機動突防,、遠程壓制、軍用信息系統(tǒng)與對抗等國防科技領域代表了國家水平,,為我國擁有世界一流的陸軍裝備做了重要貢獻,。
當前,學校正進一步積聚70年辦學經驗,,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努力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進一步突出國防科技辦學特色,,著力打造優(yōu)秀的北理工文化,,努力向“世界一流理工大學”的宏偉建設目標挺進。
?。ū景鎴D片由北京理工大學提供)